谭震林想了想:“四百多万吨吧……”
粟裕嘴角抽了抽:“那岂不是掏了四万多吨玉米出去了?”
历史上为了攻台,准备了60亿斤粮食,渡江作战需要大量的民工渔民帮忙,还要考虑跨海的时候遭受轰炸等造成的损失,听着数字大,其实不过300万吨,只能说够用而已。
这才砍了一个多月竹子,就搞出去四万多吨。
“不行,给中央打个电报问问,看看他们到底是什么想法。”
半个小时不到,回电就来了,书记处要求粟裕立刻将工作移交给政委谭震林,自己回北京治病,中央找来了能为粟裕手术的医学专家。
而政委谭震林看着中央给自己的任务,也是无语了。
现在不光是竹子还要不停砍,还要在钱塘江出海口大尖山,江西吉安各平整一块土地,作为纸浆厂的基础。
本来按书记处的想法,是想让邹临天赶紧买一些竹片机过来,把这些竹子打成竹片后,交付给东大,不论是抵债也好,买物资也好,总之快点换成钱才安心。
但在邹临天考察了造纸机械后,认为可以考虑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虽然不敢造成纸去与东大的纸厂竞争,但造纸浆卖给东大的纸厂却是可行的,毕竟纸浆没什么技术含量,大家拼的是资源成本。
他选的两个地点都是竹子主产区,而且一个背靠钱塘江,一个背靠赣江,可以最大化利用水运低成本优势。
最令书记处们动心的理由,无非是江西吉安如果建设一家纸浆厂,整个赣江上下游的革命老区,全部可以依靠本地特产竹子挣一份额外收入。
粟裕也接过电报看了看:“这么大?这是准备造多少纸浆?”
谭震林指了指电报:“这上面不是说了嘛,远期规划都是一百万吨的产量,而且这还是两个试验性工厂,将来要在贫困地区建设更多类型的工厂,让贫困地区利用山坡丘陵地种树种竹子,中央的决心还真大。”
粟裕对比着电报上提供的数据一算:“好家伙,光这两个厂建起来,一年就要消耗近千万吨竹子,这么多纸卖给谁啊?”
谭震林苦笑道:“要是纸就好了,卖不了还能自己用,这纸浆怎么弄?我们自己又没机械化造纸厂,两百万吨纸浆,用人工抄除非全国上阵。”
粟裕摇了摇头:“反正我马上就要回北京,正好当面问清楚,你也不急这几天。”
果然,粟裕一到书记处会议室,首先问的就是两个纸浆厂的问题,但任书记的回答让他无话可说。
“机器设备,包括钢结构厂房全部由对方以贷款方式提供,我们以纸浆抵债。对方不是没有竹子,而是没有这么廉价的劳动力,你们现在是砍一百斤竹子给一斤玉米面吧?”
看到粟裕点了点头,任书记说道:“对方一斤玉米面换不到十斤竹子,不好走的山坡丘陵工人还不去。”
粟裕苦笑:“我们的群众一天挣十斤玉米面欢天喜地,什么山都给你砍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