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电影感”?珠影电影沙龙四位幕后大咖揭秘诀

“很有电影感”——这常被用来赞美一部成功的银幕作品。究竟什么是“电影感”?它又从何而来?近日,在广东4K电影创作中心300方放映厅举行的第五期珠影电影沙龙上,四位业界重量级幕后主创——声音指导刘琪、剪辑指导黄冰洁、摄影指导徐赫、录音指导李国桢齐聚一堂,共同揭秘团队协作如何塑造电影的独特魅力——“电影感”。这场分享吸引了众多从业者与资深影迷,原定时间被大大延长,四个小时的超时交流满满都是行业干货。

几位资深电影人一致强调,电影创作是开放的、多向度的,每个专业工种都在对内容进行“衍生创造”,因此每个岗位都无可替代,“每一位电影工作者都至关重要”。

是“看电影”,也是“听电影”

“徐赫在分享时说到,摄影师要把三维世界展现在二维的银幕上。而声音的作用恰恰是把二维世界再变回三维。”声音指导刘琪(代表作:《坪石先生》《人海同游》《一匹白马的热梦》《棒!少年》)在沙龙中如是说。他与录音指导兼配乐师李国桢(代表作:《风味人间2》《通古斯》《流浪地球》《三个女孩》)带来了一系列当下电影圈“时髦”的同期录音设备,并现场演示声音如何不可或缺地推动剧情、营造氛围、强化表演。

“总有人说现在拍电影门槛低了,但在专业领域,声音处理的要求远比过去复杂多元。”刘琪指出,过去,录音师因受设备限制,主要依靠长枪式麦克风;如今多通道录音机的出现,使得“枪式麦克风+领夹麦”的双系统策略得到更多应用。电影作品对声音日益精细化的追求,推动了技术变革。

李国桢展示的无线“小蜜蜂”正是当前常用设备,体积小巧不易穿帮,技术的进步让音质更加可靠,他以电梯戏为例:狭小空间内通常挤满导演、主演、摄影师等多位工作人员,传统麦克风放置困难,极易穿帮;而“小蜜蜂”可以隐蔽地黏贴在角落,除了用来收取台词对白,也可用来收取一些如“开关门”“按按钮”的音效,效果也很清晰。

刘琪

在收录环境声或大场景时,也可以十几只麦克风同时隐藏式工作,收录各种丰富的环境音。后期制作时,声音指导可利用软件对这些点音源素材进行精细的挑选和编辑,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电影氛围感。

电影类型不同,录音策略亦不相同。李国桢展示了超现实主义题材和自然纪录片中常用的接触式麦克风——它通过物体的震动来进行收音。当其探针深入泥土,甚至能记录地下水流过的微妙震动。

“看电影,其实观众也在’听电影’。”李国桢举例,人物的脚步声能传递其当下情绪,这本身就是表演的一部分。精心的录音设计能保留并强化这种表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通过声音传递给观众。刘琪展示了环境声设计所营造的氛围,能让观众快速“入戏”。这些,正是构成“电影感”的关键因素。

李国桢

“如今剧组越来越重视声音。编剧会将声音元素纳入剧本构思;前期阶段也会专门讨论声音创作;声音组其实在勘景阶段就已介入,以确保拍摄场地同期声的可用性。”刘琪还笑称,凭借“专业的耳朵”,他往往能比导演更早判断出演员哪条表演最终会被选中,“因为好的表演一定也拥有正确的声音”。

画面:从选择到把关

“声音指导用声音讲故事,我们则用眼睛、用摄影机讲故事。”摄影指导徐赫(代表作:《水东游》《小辉和他的牛》《一日情人》《SIMULACRA》)分享时强调:“每一个具体镜头的选择——动或静、全景或特写,都关乎影片的底层逻辑,我们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呈现何种风格?”

徐赫

影片是否“好看”,镜头语言至关重要。何为出色的镜头?徐赫以自己作品的剧照为例:“比如这个画面整体偏暗,但其中明亮的细节赋予了它趣味;而如果人物和环境都漆黑一团,它就显得很无聊。”他认为,镜头是否“有意味”,反映的是摄影师的审美积淀与人生阅历。“正如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中所言:记住了,当地平线在底部,会很好看;当地平线在顶部,会很有趣;当地平线在中间时,无聊死了!”

如何做好一名摄影师?徐赫的答案既简明又深邃:重在积累。“勘景时,摄影师必须调动全部感官;日常生活中,要留心观察那些易被忽视却在镜头中可能独具魅力的画面。”他坦言自己习惯在路上随手用手机拍照,“许多随手拍下的瞬间,最终可能就用在了片子里”。他也勉励现场有志于电影摄影的青年电影人:“从小作品开始,抓住每一次掌镜的机会。”

剪辑师是画面呈现的最终“把关人”。剪辑指导黄冰洁(代表作:《前程似锦》《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倒仓》《牛蛙》《大西洋底来的人》)以作品为例,阐述了剪辑师需要对戏剧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对节奏和观众的情绪有敏锐的感觉。

剪辑师尤其需要关注的观众情绪:观众是否情绪不足,甚至分神?能不能在观众观看电影的时候不断推进情绪?剪辑能使他们更伤心、更开心还是更亲密?她分享了参与电影《倒仓》(2024)时剪辑的最后一场京剧舞台戏,如何用相似交叉剪辑加上回忆片段,为舞台增添戏剧性,同时影响观众情绪。

黄冰洁

黄冰洁分享道,剪辑的时候,清楚观众视线的位置非常重要,因为人对眼前发生的事,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而观众的注意力就像一杯盛满水的水杯,在跳接镜头的时候,观众的注意力会随之改变,“水杯”也很容易被打翻。她还分享了2025年由蒋奇明拍摄的商业广告短片,背影片段的剪辑运用了视线追踪的方法,如何通过剪辑放大缩小移动位置,塑造出层层递进由远到近的关系。

文|记者 李丽图|主办方提供

编辑:詹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