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密码】用精制五轴机床提升中国“工业母机”水准——记2025年沈阳工匠蔡云龙

工匠金句

技术工人应当以“绝活傍身”,用自主创新打破行业壁垒!

——蔡云龙

2013年的一天,25岁的蔡云龙收看了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大国重器》,片中全面展现30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为此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及事迹。这部纪录片深深地震撼了他,让他立志成为一名投身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工人。12年过去了,如今的蔡云龙已经成为了沈阳马卡智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卡智工)生产中心的总装工艺工程师,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精益求精成就国际标准

走进马卡智工“蔡云龙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检测仪器。“这是检测S件的设备,我们机床生产出来的S件都要经过这台机器的检测。现在我们的检测标准已经是国际通用标准。”蔡云龙的语气里充满自信。

除了这台价值150万元的检测设备,工作室的整理架上还密密麻麻摆放着价值500多万元的检测仪器,“这些仪器分别是检测液压、硬度、表面粗糙度、噪声等几十种指标的。”蔡云龙如数家珍地介绍。正是这一道道严格的检验,才成就了一台台马卡智工出品的高端机床。

作为总装工艺工程师,每一款新机型蔡云龙都要亲自组装,并且把工艺流程的每个细节记录下来,以便于团队在今后的售后维修中参考。在组装过程中,他也会听取团队同事的建议,不断改进工艺。“每周三,我们都会召开质量会议,大家会在一起总结在工作中的经验收获。”这个坚持多年的习惯,让蔡云龙团队始终能够保持对产品的精确了解,并确保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

不断学习才能实现赶超

“我永远忘不了外国专家跟我们交流时,那种不屑一顾的口气。”蔡云龙曾经在合资企业工作过,那时因为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公司专门聘请外国专家来讲课。而现在,中国在高端机床制造领域的水平已经让国外同行刮目相看。

传统中国机床的生产模式是每个工人负责一个环节,而国外的模式则是一个小组负责生产制造的整个流程,这样可以让工人掌握机床生产的每个细节,更有利于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但要求每个工人每项技术都要精通。于是蔡云龙把装配、调试、电气等机床制造需要的技术都学了个遍。“前一段时间我还参加市总工会组织的创新训练营,其中关于企业产品标准新变化和一些大国工匠亲授的课程,都让我受益匪浅。”每一次学习,都让蔡云龙变得更强大。

苦心钻研造出中国的高端机床

在蔡云龙的工作室中,摆放着几张国外高端机床品牌的展示架。“这些既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也是我们的赶超目标。”在学习进口先进设备优点的同时,蔡云龙不断尝试找到更好的改进方案。2019年,蔡云龙将德国高速切削技术引入国内先进制造装配技术领域,提出采用小切削量、高切削速度代替传统加工方式,提高了加工效率和精度。在某研究院项目中,他参与研发的产品成功替代美国进口设备,解决了高温合金薄壁件加工中液压系统压力精准控制难题,保证壳体顺利出产,并将生产效率提高了30%。

在开发用于航空制造领域的五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时,面对航空零件高精度、复杂结构的加工需求,他创新性地引入先进的检测技术与装配工装,确保机床各部件的装配精度达到微米级,该产品最终荣获辽宁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称号。他还带领团队攻克大型部件快速移动控制、复合材料加工区域整体除尘、超声波刀具复合材料加工等技术难点,使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推动高端五轴机床国产化。工作15年,蔡云龙解决了620余项生产装配难题,排除了上千次生产故障,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一些企业曾高薪聘请蔡云龙,但他选择了留在沈阳。他说:“沈阳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是我们国家的‘装备部’,我们这些从事工业制造的技术工人,在咱们沈阳这片沃土上更能获得力量和认同感。”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刘东 摄影:王雁 视频:徐小凌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