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显担当 决胜之年夺全胜丨沈阳谱写储粮安民新篇章

7月8日,在沈阳第四粮食收储有限公司的大型粮仓内,金黄的稻谷上方,510条粮食测温电缆,2550个测温点星罗棋布。粮库负责人李阳轻点平台屏幕,粮堆每个角落的温度清晰呈现——绿色代表正常,黄色代表偏高,红色则示警异常。“这套系统彻底告别了‘手写记录、人工检温’的传统模式,让储粮管理变得智能高效。”

每年5月起,粮仓内巨大的空调会依据沈阳气候精准启动,将粮温牢牢控制在25℃以下的准低温状态,有效延缓粮食品质变化。这仅仅是沈阳“数字粮仓”建设的一个缩影。

数字化手段已在该粮库广泛应用,构筑起坚实的储备安全屏障。出入库流程实现了全链条数字化管控,配合智能管理软件,打造了登记、扦样、化验、称重计量、出入仓、结算“一卡通”。这不仅为送粮人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也营造了透明公正卖粮的环境。粮情检测系统时刻监控粮温及仓内温湿度,遍布库区、作业现场及粮仓内部的145个高清摄像头,织就了一张24小时在线的安全监控网络。

这些扎实的实践,正融入沈阳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的宏大图景。作为承担全市重要储备任务的沈阳粮油集团,其仓储技术革新走在行业前沿。集团全面实施低温存储及智能化、信息化仓储技术,确保储粮“常储常新”。集团所属第四粮库等企业,通过空调控温、机械通风、电子测温等科技手段,有效抑制粮食呼吸作用,控制虫霉滋生,显著延缓了粮食品质变化,在轮换时展现出更优品质和经济效益。

据市发展改革委介绍,沈阳市始终将保障粮食储备安全视为核心任务持续健全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系,推动粮食基础设施升级,引领粮食储备工作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储备的稻谷、玉米、小麦、大豆油等品种,其规模、结构和质量标准均达到省级计划要求。同时,在省级计划内,沈阳还按照原粮与成品粮折率,建立了较大规模的成品粮油储备,满足国家和省级保供标准。全市仓储设施的持续优化,为粮食收储提供了强大支撑。

沈阳不仅是辽宁省粮食主产区,也是重要的粮食加工产业基地。通过持续“种好粮、供好粮、积好粮”,全市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粮食工业产值已达300亿元。

粮安天下,数字护航。从粮仓内跃动的数据到城市周密的部署,沈阳正以数字化之笔,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精心描绘数字赋能、储备安全、产业兴盛的画卷,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坚实而智能的力量。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