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学老师的文学梦 ——访长篇小说《广爷川》作者孙兴和

十多年前,我在为市政协编辑文史丛书《百年平凉》时,选到《亲历1977年高考》一文,署名孙兴和,由文章知道他是1982年西北师大数学系毕业后供职于平凉师范的一位数学老师。一个数学老师能把文章写得平和周正,入情入理,富有才情,多少总让人感到有点特别,我由此记住了他的名字。2017年高考之际,我策划在《平凉日报》推出纪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专刊,将他的这篇文章与彭金山先生《我考上大学的经历》、我撰写的时评《恢复高考是民族复兴的重要起跑点》组合一起刊发,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大反响。再次领略他笔下文字闪现令人心动的熠熠光彩的机缘,来自拜读了他托人送我长篇小说《广爷川》之后。

前不久,不期而遇的相逢相识,一场敞开心扉的交谈,让孙兴和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由模糊立时变得具体而丰满。

1956年,孙兴和出生于静宁县深沟乡王堡村孙家沟,光看出生地的那些地名,就不难想象他的生存环境是如何的逼仄: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缺衣少食,苦甲天下,这就是孙兴和自小不得不面对的严酷现实。好在生活的苦,并不能扼杀他五彩斑斓的奇思梦想,他想走出山村,想以自我奋斗来改变自己和家人卑微坎坷的命运,想出人头地干一番事业,而来自家学的训育告诉他,要实现这些梦想,最现实的捷径便是努力读书,一个满目凄凉的农家子弟,除了通过读书争取让自己生活得好点的机遇外,还能把希望寄托在哪里?他自小在学习上就极为用功且出类拔萃是有原因的。

爱好读书的习惯伴随了他的大半生,而小时候对书籍的迷恋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那时候,他的家族里,有先辈存留下来被族人视若生命的一批珍贵图书就保管在他家里,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成了这批图书最忠诚的读者。村里有个饱学却命运多舛的老先生看到他嗜书成癖,便指点他说,人在广览群书之外,还要讲求读精品珍品,读好书会有不一般的收获。老先生爱才心切,慷慨地将自己珍藏的一套线装《红楼梦》借给他读,至今说起这份情缘,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多年间,《红楼梦》他通读不少于7遍,每读一遍,都受益良多,早些年,《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他几乎都能背诵下来,他后来下决心创作《广爷川》,与《红楼梦》对他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有着撇不开的关系。

孙兴和产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还与一件事有关。他上小学二年级时,生平遭逢多种磨难的父亲告诉他,这个世界上除了小学外,还有中学大学,大学的层次最高,人只有上了大学,才算真正把书念成了。虽然当时他对大学的概念知之甚少,但还是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上大学。1972年他面临高中毕业,有消息说上大学可能要由推荐改为考试,学校开始抓教学了。当时的省编教材粗制滥造,前后不连贯,老师便常常用以前的教材给学生补习,使学生的学业底子相对扎实了好多。他就读的治平中学偏僻闭塞,受政治干扰较少,社会上再怎么喊“教育要革命”,这里老师和学生甚至当地老百姓还是认准一个死理:老师的天职就是教书,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可是年底毕业时,再也没人提高考的事了,他只能同众多毕业生一样,心有不甘地回到生产队,成了一名有文化的社员。

1975年,他老家孙家山小学缺老师,他以民请教师的身份走上了讲台,除了上好五年级语文课外,他将大量时间用来看书,因为他心里有割舍不了的梦想。1976年春天,知道他学习底子好,组织上将他由孙家山小学调王堡初级中学,身份由先前记全劳力十分之八点五工分的民请教师变成了拿月工资25元钱的社请中教。谁知好景不长,天有不测风云,当年春节过后受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影响,他社请中教工作被断送了。

重新成为一个有文化的社员后,失意落寞推着他走向了人生极为灰暗的地带,他的眼前一片迷茫,他觉出了在故乡生存的艰难和悲情,他想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感受海阔与天空、鸟语与花香。1977年5月,他决绝地踏上了西去的道路,“西出阳关无故人”,但他不相信,在那地老天荒、大漠孤烟的荒凉之地,会真的没有自己的存身之处。颠沛流离来到酒泉的阿克塞县,几经周折,他进入一个农场的青年突击队,凭靠多方面的艺术特长,他谋到了专门负责活跃大家文艺生活的工作,每月可以领到81元工资,突然间得到这无异于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让他竟然回不过神来。好事卡在办理迁移手续上,大队小队领导不给他出手续,45天期限已过,他去阿克塞的事也就半道夭折无疾而终了。

对孙兴和早年所经受的磨难,虽然只是粗线条的记述,但有心人完全可以透过这粗略的文字,去想象文字背后那些刻骨铭心的不平常故事。

就在他感到进退维谷、无路可走的时候,1977年金秋十月,在改土造田工地上正拼命劳作的孙兴和,从高音喇叭上听到了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制度的喜讯,他被这喜讯猝然击晕,又喜极而泣,他明白,峰回路转,苦尽甘来,他和许多像他一样的人,命运将出现重大转机,抓住这奋然一跃的机会,是自己的不二选择。

从得到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到正式考试,只剩下一月多时间。他白天劳动,只有晚上才能挤时间复习。经过一番苦读,他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考场。1978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是民俗中的燎疳节,距离高考结束快100天了,孙兴和终于接到了天水师专附设高师班的录取通知书,到校后才知道,当年和他一样家庭出身有问题的考生,一直拖到了三月份,才由张掖、庆阳、天水三地高师班消化。两年后,三地高师班的语文、数学共六班约300人,搬到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甘肃师范大学本部继续学习。苦心人天不负,至此,他人生的第一个宏大梦想——上大学,终于得以圆满实现。

上大学的梦圆了,毕业后也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按理他可以去尽情地享受生活,把多年来人世间对他的亏欠找补回来,可他并没有去为自己即将开启的新旅程做这样的设计,他心中依旧还有一个心心念念的梦想在潜滋暗长,那就是对文学的挚爱。当年他反复阅读《红楼梦》和当时所能借到手的中外文学名著时,心中就萌生过一个念头:我也要写书!只可惜,卑微的出身,坎坷的世路,各种不期而至的挫折打击,让他只能把这美好的梦想寄存在心灵的最深处。高考报志愿时,他最初打算报中文专业,也是想为圆梦做准备,只是顾及理科录取人数多,才转报数学专业。现在,当那些带给他灰心丧气的种种不如意烟消云散、他的人生花团锦簇一片明艳的时候,文学梦常常搅扰得他意绪翩跹、寝食难安。他本来就是一个要强的人,要强的人一旦认准一个目标,便会死心塌地去追逐。

刚参加工作那些年,他正是青春飞扬的年龄,每天教完数学课,他就在稿纸上奋笔疾书搞创作,有了成熟的作品,也尝试着投稿。几年中,他的一些作品被《平凉报》和当地文联的刊物采用,这给他带来莫大的激励。1986年地区开文代会,通知他参加,他去向学校请假,教务处的人说你一个教数学的,掺和文学的事干啥。他那时候发表作品,担心别人说他不务正业,用的是笔名,教务处的人当然不知道他在外面已发表了不少作品。还是当时执掌平凉师范的牛相乾校长知道了内情,为他去参会开了绿灯,并给了他不少鼓励。那次文代会结束后,经他牵线搭桥,地区文联与《平凉报》文艺副刊联袂在平凉师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座谈会,为学校师生中炽烈的文学热又加了一把影响深远的火。

逝水流年,世事变迁,当上世纪80年代那令人心旌飘摇、壮怀激烈的文学热变成一段难以抹去的历史记忆后,孙兴和与当时不少文学青年一样,对文学和社会开始了全方位冷静的观察和思考,对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学现象和思潮进行理性的甄别和扬弃,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他已不再满足于在创作上的小打小闹,看淡了那些小成就为自己带来的小名小利,他想完成一部倾注自己一生心血、真正有分量、为百姓代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为自己的文学梦标注一段有意义有价值的注脚。有好些年,他不再写那些风花雪月的轻飘飘的文字,他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回味自身经历,在回味中思考个体生命与波谲云诡的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文学的宏大叙事与宏阔的社会背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学应以怎样的表现手段来弘扬家国情怀,对历史的记录和对现实的叙写怎样做到有机融合……经多年的苦苦思索,他的眼前为之一亮,把焦距对准故乡,故乡悠久而波澜壮阔的历史、深邃而厚重的文化积淀,故乡的山川风物,故乡命运曲折离奇的百姓们身历的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与故乡的历史荣辱与共的家族史,作为一段特殊年代特殊历史的见证者,自己命运的跌宕起伏,所有这些,是多么难得而丰富的创作素材,把这些素材用文学的手段记录下来,不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一部大作品吗?他终于选定了自己要用后半生最大心力走下去的文学之路!

水到渠成,《广爷川》的面世就有了一种理所应当的必然性。

广爷川是孙兴和故乡的一条大川,地名中蕴涵着这里的人们对出生于这片土地的汉代飞将军李广的纪念和爱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虽然两千多年的时光早已飞逝,但飞将军李广作为中国浩瀚历史中一个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已永久地植入了中国人的记忆里。今年七月初,我漫游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在久负盛名的莫日格勒河边的一处景点,惊喜地看到了根据李广射虎的故事做成的大型雕塑,在水清草茂的大草原上,威风凛凛的李广怒目圆睁,张弓搭箭,让人不由得对那弥散于天地间的英雄气心生敬意。在漠北率军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立下不世之功的李广名闻天下,是他故里的百姓世代崇敬讴歌的大英雄。孙兴和将他的小说最终定名为《广爷川》,其良苦用心不言而喻。

《广爷川》的酝酿、构思和草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88年母亲病逝,满心伤痛的他跪在坟头,郑重地向九泉之下的母亲许下诺言:一定要完成这部作品,一定要把母亲和她的世界写进书里!但时断时续写出来的文字,最终都被他否定了。时间来到58岁生日那天,他又一次想起了对亲人的承诺,想起了生他养他的土地,便以《故土》为题写道:“为什么爱你爱得深沉,我在你的怀抱中出生;为什么爱你爱得深沉,你的脚下长眠着我的双亲……能回报你的,唯有一颗赤子之心。”他还曾不无感慨地说,为家乡写作,为家乡立传,是自己的宿命。嗣后,他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在60岁生日时便心愿得偿,完成42万字长篇小说《广爷川》(原名《底色》)的初稿,这得有怎样一种超越常人的毅力呀!

关于《广爷川》的艺术特色,我不想做过多涉及,因为这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2019年,《广爷川》在敦煌文艺出版社甫一出版,就引起热议,各种解读文章纷纷亮相,关于《广爷川》在多个方面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成就,评论界好评如潮,已有定论。2020年11月,《广爷川》入选甘肃省农家书屋用书,2021年,《广爷川》无可争议地荣获平凉市第六届崆峒文艺奖文学类一等奖,以原书名《底色》在17K小说网发表时,获海选投票第一名。自正式出版后,《广爷川》共印行两版,数量达到一万册。这足以说明,在文学广受冷落的当下,《广爷川》以其有足够成色的文学感染力,得到了越来越挑剔的广大读者的认可,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人是要有梦想的,梦想往往是人发奋努力的原动力。自小怀揣梦想的孙兴和,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他都没有停下逐梦的脚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逐梦,求索,让他的人生精彩而充实。虽然即将步入古稀之境,但他并没有满足于《广爷川》所带来的成功,几年前,他注册了公众号“成纪不老松”,不遗余力地向公众编辑推介各类文学作品,其受关注度在同类公众号中一枝独秀。在他看来,这也是自己发挥余热、为社会做的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有如此情怀的人,他当然会像一棵不老的青松,永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祝愿他的文学梦伴着夕阳的霞光,越来越绚烂多姿!(李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