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科技到高净值不是梦!上海高质量孵化器为“前沿”打开第N种可能

今年,一场妙趣横生的人形机器人半马赛,让人形机器人的跑动能力“摔”出了圈。然而,来自上海青心意创的人形机器人Ocar1凭借其全球少数能实现的“拟人直膝”行走,跑完半马全程无故障、无摔倒。如今,它正在上海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家里净心“修炼”,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而刚刚加入上海高质量孵化器战队的上海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也在忙碌着为孵化一年多的青心意创团队,打造更为真实广阔的人形机器人商业应用场景。

高质量孵化器开出“科创直通车”

自2023年6月市政府发布《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上海未来产业新赛道上开出了一班班高质量“科创直通车”。月初,上海市人形机器人高质量孵化器平台最新加入后,上海共拥有12家高质量孵化器,合围大模型、光电量子、智能传感、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几乎所有新兴产业领域的前沿赛道,为新兴产业前沿技术制高点,从创业团队、金融投资、产业应用、迭代创新等方向全方位、全链条持续充电。

“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产业是一个十万甚至百万亿美元级别的大市场,众多初创级的国内外顶尖技术团队,正在你追我赶。高质量孵化器最关键的,就是给人形机器人团队的技术创新开放足够的应用场景,帮他们找到并找准市场。” 上海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是国内首家,在平台总负责人汪兵心中,挖掘最前沿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内核,创造最有爆发力的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并把它们送上最广阔的人形机器人蓝海市场,是高质量孵化器平台的使命必达。

“无论创业者是尚在大学任职的教授,还是刚刚回国的博士,哪怕对市场一点不了解,只要他们拥有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深度理解和关键创造力,我们就会帮他们找市场,对接应用场景。”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汪兵带领孵化团队拥抱着小得不能再小的创新团队,青心意创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自剑桥回来的博士团队入驻孵化器时,只有三个人。孵化一年,紧跟人形机器人前沿方向,不仅重新组建团队,而且人数突破50人,自主研发的OrcaⅠ创造了多项世界首创。”汪兵说, 像这种实现“拟人直膝”行走的机器人,全球只有两家初创公司,其中之一就在上海人形机器人孵化器。此类初创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如果没有客户的话,就一直烧投资人的钱,烧基金的钱,很难生存下去。

孵化器通过“基石科学家为核心研发生态、汇聚业界头部企业力量及应用生态”的模式,推动前沿技术突破的同时,更重具体产品落地,“帮它们找客户,找市场,创造应用场景,让最棒的技术企业走得更远、更长久。”目前,孵化器已与相关国家部委等就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达成战略合作。

给“硬科技”转化第N种可能

“硬科技”成果转化,到底有几条轨道?有人直接转让技术成果,有人自己当CEO掌控公司,还有人选择只占小股份寻找运营团队……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想的是,科学家通过短期学习不太容易直接转型,一个完整的创业团队才能够互补。

至于,互补的拼图需要多少块,答案也许是N。十多年前,中科创星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构建了以“研究机构+早期投资+创业平台+投后服务”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科技创业生态体系。对早期科技项目的全力支持,真正助力“硬科技”企业的投资孵化,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科学家创业提供了第N种可能,也为“硬科技”创业创造了春天。

2013年,中科创星开始布局光子技术,2014年投资光电芯片和半导体,2015年着眼商业航天,2016年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 2018年量子计算……每当某个寂寂无名的行业突燃“核爆点”,总能看到早已隐身其中的中科创星。而中科创星也随着“硬科技”创业的滚滚浪潮,从西安移步北京,再到长三角、大湾区……2023年底,中科创星(上海)成为上海首批高质量孵化器之一,在上海勇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水区”和“深水区”。

中科创星(上海)孵化器由中科创星、张江集团合资共建,自2023年11月启动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以来,聚焦原始创新硬科技成果应用落地和前沿未来技术培育,重点围绕光电量子、可控核聚变等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前沿技术,挖掘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实现科学家“思想源泉—Idea—IP—IPO ”的全链条生态,打造全国首个商业化深度孵化创业平台,打通从高层级科研到高水平创业的转化路径,成为全球顶尖科学家首选创业合作伙伴。

截至目前,孵化器已入驻奇异摩尔、鲁汶仪器、光引科技等企业,通过投资、训练营等纽带,对接各类硬科技企业(团队)50余家,其中,曦智科技、海纳微等近20家优质企业落地浦东。新设立上海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出资方包括上海国投先导、未来产业基金等),首关规模超26亿元。

从高科技到高净值不是梦

伴随着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中科创星、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等一批上海高质量孵化器陆续建设,“硬科技”转化的第N种可能次第打开。截至2025年5月底,上海高质量孵化器总面积超1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储备项目330余个,其中超前孵化40多项。AI大模型、基因治疗、光电量子、大模型、具身智能、芯片设计等前沿领域占比进一步增长, 一大批 “专、硬、尖”的科技新赛道尖端人才汇聚上海。

这其中,不乏硬科技赛道领军人才、顶尖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以及大厂高管等高质量创业人才,“硬科技”创业在高质量孵化器里“起风”了。例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吸引了以香港大学席宁教授作为核心顶尖科学家及团队超10人;曾入选华为天才少年的王乃行入驻启迪之星(上海),创立了面向AI算力底座高性能芯片研发的璧矽科技。孵化器里,一大批高成长性企业和项目也不断涌现,无问芯穹、惠和生物等一批高质量创业项目成长速度加快,颠覆性创新技术、概念验证项目加速转化为市场价值。

在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道路上,从高科技到高净值,本就不是梦。据统计,上海高质量孵化器在孵企业总营收超6亿元,R&D经费投入超5亿元;无问芯穹、超越对称、意瑞半导体等3家企业估值超过10亿元,36家企业估值超亿元,估值5000万元及以上企业增至61家。莘泽“智星港”培育的维昇药业专注于内分泌及内分泌罕见病治疗,已于2025年3月成功在港股上市。

区域创新生态形成新枢纽

环绕12家高质量孵化器,上海区域优势产业创新生态形成新枢纽。浦东新区以飞镖创新研发中心、莘泽“智星港”、复星新禾等3家高质量孵化器为重点,汇聚30家优质科创载体的“创新药械”孵化集群、大科学设施、20多家专业技术平台以及8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GOI),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核爆点”,年均新增生物医药初创企业100余家。

在徐汇区,模速空间所在的西岸滨江,与拥有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和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两家高质量孵化器的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形成尖端科创“双核动力“。再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创智学院、阿里、腾讯等诸多国家级战略力量,国际顶级机构以及科技产业巨头,提供从上游算力支持、语料供给到下游垂直行业应用等全方位支持,打造出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态集聚和创新应用高地。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徐汇区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1000家,核心产业规模88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