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记忆·抗战故事丨抗日伤残军人陈义宣

陈义宣

又名陈银洲

道真自治县大磏镇福星村人

生于1917年4月24日

1936年4月,陈义宣在桐梓县遇见招兵,他便报名入伍第8师,随后编入22团3营9连,成为一名战士。

陈义宣入伍后,所在部队就开始长途行军,先后途经桐梓、沿河、松桃,又折转至务川、遵义。在遵义集训后,部队开赴贵阳驻守。1937年,他随部队在贵阳南厂参加整编,随后陈义宣又被编入第4军59师175旅350团,进入团部的传达班担任传令兵。

1937年,陈义宣随部队驰援上海。是年10月,由于59师在战斗中伤亡过大,奉命撤出战斗,退守至安徽广德县,后又向北开进,在江苏太湖附近的宜兴一线继续抗战,在这里阻击日军半年多时间。期间,陈义宣任下士副班长。

1938年7月至8月间,陈义宣随部队撤至九江及万家岭周边区域一带。有一次因部队连续作战,士兵们都疲惫不堪,上级便指定陈义宣所在的连队驻扎在万家岭一座小山头,休整待命,山顶恰有一个小土凼,他睡在小土凼旁的凸起处。

深夜,日军突然发起偷袭,顿时枪声骤起,陈义宣顺势滚进身后的土凼隐蔽。他借着土凼掩护,观察敌情并伺机反击。所幸日军并没有发现他,他也因此得以脱险。

陈义宣脱险后,很快寻找到部队并归队。不久,他又随部队到一处种满庄稼的地里设伏待命。其间,一架日军飞机在天空盘旋,负责警戒的炮兵立即开炮射击,却没有击中目标,日机随即逃窜。不料片刻后,数架日机折返,对着庄稼地狂轰滥炸,士兵死伤较重。日机投下的一枚炸弹径直落在陈义宣身边的浅沟里,所幸是一枚哑弹,陈义宣又一次脱险。

在九江庐山脚下的一次战斗中,陈义宣与战友们奉命潜入前沿阵地,潜伏待命,伺机向日军发起突袭。然而,还未发起攻击,行踪便被日军察觉。战斗中,陈义宣的左小腿被打伤,被送到南昌后方医院治疗,伤愈迅即归队。

1939年,长沙会战开始,陈义宣随部队日夜兼程疾进,在位于长沙和岳阳之间的新墙河、汨罗江沿线阵地,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

一次,陈义宣所在部队的营地驻扎在一个平坝上,日军趁黑夜包围了350团某部。指挥官得知被敌包围后,当即下令向西突围。经过一阵厮杀,部队终于冲出了日军的包围圈,但原本满员的连队就剩下陈义宣等20余人。此役后,陈义宣被提为上士班长。

在长沙会战中,陈义宣所在部队多次参加战斗。1940年7月,他们击退了日军的几次猛烈进攻,部队减员严重,正待撤退时,陈义宣的左手不幸被流弹打断,因为伤势严重,即转后方医院治疗。

随后在常德,他一待就是几年,度过了一段相对平稳的日子。因作战失去左手,无法再继续服役,他便与其他伤兵合伙开了一家小饭馆维持生计,后来在常德定居安家。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陈义宣随医院转移到距常德不远的桃源残疾军人福利院。

1949年秋,陈义宣随部队在常德起义。随后,解放军给他办理了相关证件和手续,并资助他偕湖南籍妻子回到老家。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安排他到福星饭店工作;1979年,陈义宣退休,后于2004年辞世。


作者:冯育佐

编辑:曹妍 任鑫鑫(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