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高原神草” 实现“三生”共赢 ——透过白皮书看冬虫夏草保护红线

江源景色。 玉树州生态环境局供图

本报记者 洪玉杰

没有一个地方像青海这般特殊,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也没有一个产业像冬虫夏草一样特殊,在青藏高原不仅关注度高、涉及面广,也是推进乡村振兴、农牧民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

生态兴,则文明兴。青海33个县的高山草甸地带均有冬虫夏草分布,分布区域总面积达467万公顷,年产量约12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据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统计,2024年,全省冬虫夏草产业年产值近200亿元,其中出口额达2.1亿元。为系统梳理我省冬虫夏草生态价值、经济地位、产业现状、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青海冬虫夏草资源高水平保护,产业高质量发展,《青海冬虫夏草白皮书》于7月30日正式发布,将助于推动青海冬虫夏草品牌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源头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和相对人口最多的高原,由于其不同的高山地理地貌和完整的高原生态系统,衍生出的生物经济已成为引领战略性特殊产业的重要力量。

在这种特殊的野外环境下,冬虫夏草菌侵染蝙蝠蛾科昆虫幼虫而形成的幼虫尸体与真菌子座形成的虫菌复合体——冬虫夏草,成为一种传统的滋补品和名贵中药材,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长期以来,冬虫夏草产业直接或间接为青藏高原农牧民创造了劳动机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冬虫夏草产业不仅是一个辐射面大、带动面广、产业链长、市场体量大的特殊产业,更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推进乡村振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青藏高原拥有纯净的山、水、草,所到之处尽显生态之美。正因如此,才能孕育出冬虫夏草等珍馐佳品。野生冬虫夏草的子座草头由粗渐细,棕黄色渐变明显,紧密包裹虫体头部,虫体饱满紧实,背部环纹呈三纹一组,眼睛微露,形态可掬。

每年5月初起,青藏高原进入严格管控的冬虫夏草采挖期。期间,当地群众挖完草皮及时回填,做到生态采挖、环保采挖、持续利用。而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只有统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才能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者共赢。

权威发布:野生虫草有了鉴别指南

面对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人工虫草技术的突破,人工虫草逐渐进入市场,用人工虫草冒充野生冬虫夏草的案例屡见不鲜。

据报道,近年来规模较大的人工虫草生产厂家发展势头迅猛,在野生冬虫夏草的交易比重中逐渐增大。人工虫草的掺杂、以次充好、人为增重等现象时有发生,对冬虫夏草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急需野生冬虫夏草和人工虫草的鉴别技术标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为冬虫夏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7月30日,《青海省冬虫夏草白皮书》《野生冬虫夏草鉴别指南(第一版)》及《野生冬虫夏草鉴别技术规程》正式发布。这些文件不仅系统梳理了冬虫夏草产业的发展脉络,还明确了鉴别规范,为冬虫夏草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改革发展处处长李麒介绍,《青海省冬虫夏草白皮书》分5个章节,第一章阐述冬虫夏草独特的药用价值、生态适应性和经济价值,第二章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了冬虫夏草资源分布、产量产值、产业链结构、资源保护措施及市场前景,第三章提出资源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生态修复与可持续采挖技术、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三项保护与利用措施,第四章从生态保护与资源培育、产业升级与标准化建设、社区参与利益共享三方面探索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保护与利用,第五章提出“资源保护—科学利用—生态补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李玉玲介绍,《野生冬虫夏草鉴别指南(第一版)》在具体操作中采用“剥洋葱”式进行应用,首先通过感官鉴别,如从外观、重量、嗅觉、触觉进行判别,如果不能确定,则进入第二步取寄主昆虫DNA鉴别。此外,通过有效成分对比、元素含量和稳定同位素的测定,可以较准确地鉴别。

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秘书长姚孝宝介绍,《野生冬虫夏草鉴别技术规程》团体标准聚焦三大核心鉴别方法:一是形态特征,如野生冬虫夏草虫体深黄至棕褐色、具20—30条环纹且近头部较密,而人工虫草多通体橙黄或白色、颈部较细、草头均匀无渐变色;二是气味差异,野生冬虫夏草具浓郁腥味混合草菇香,人工虫草则气味清淡类似普通蘑菇;三是技术指标,如通过DNA条形码+化学指纹图谱鉴定体系,精准区分寄主昆虫种类差异。

省区联动:协同守护“高原神草”

鉴定指南的墨迹未干,五省区林草部门负责人的手已握成拳头。随着《推进青藏高原冬虫夏草保护利用联合行动方案》落地,一场覆盖60万平方公里产区的协同治理正式启动——这不仅是“红头”文件里的承诺,更是雪山草场间的和谐契约。

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原的草场里,新印制的1330张采集证标注着采挖量与坐标,牧民手中的铁锹必须执行“随挖随填”;西藏那曲的轮采区界碑旁,五省区联合执法队的车辆碾过冻土,他们的目标是追踪蝙蝠蛾卵非法交易链;省林业和草原局的监测大厅“菌—虫—草”数据库的电子地图正闪烁红点;云南省上报的蝙蝠蛾种群波动已触发预警。当各省数据孤岛连成大陆,生态红线才有了法治的“牙齿”。

《野生冬虫夏草鉴别技术规程》修正案正在审定,这是已发布的7项地方标准、9项团体标准中的关键一环。技术员指着环纹间距参数解释:“0.15毫米的修订值,让人工冒充无所遁形。”这些刻度与数据,终将汇入“食药同源”申报的科研基座。

西宁交易市场的稽查人员举起新式扫码枪,区块链溯源系统瞬间解析虫草的前世今生。就在三周前,这套系统刚协助海关截获20公斤假冒野生虫草,青、藏、甘市场监管部门的数据碰撞锁定了滇藏边境的加工窝点。

以人为本,法治先行,所有轨迹最终指向牧民帐篷。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的合作社账本显示:实施分级收购后,优质虫草单价同比提高23%。这背后是青海延伸产业链的尝试。三江源牧民主动提出限采申请,青海湖流域的生态补偿金同比增长40%。当虫草从掠夺对象变为反哺媒介,青藏高原特殊产业的发展逻辑正在重构。

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韩强的手指划过四条行动轴线:“资源共护是底线,科研创新是引擎,市场共治是战场,民生共享是终点。这场跨越雪域的协同试验,终将以生态刻度丈量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青海日报》(2025年08月25日 第8版:江源生态)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