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搭子”何以走红

一个人爬山太无聊,也很容易半途而废。如果此时有这样一位“爬山搭子”:不仅可以陪你聊天解闷,还可以帮忙背包、拍照,甚至在你气喘吁吁时送上鼓励,甚至背你走上一小段。这一切只需支付几百元的服务费即可实现,你愿意吗?

随着旅游旺季到来,在泰山等热门景区,“陪爬”正成为一门炙手可热的生意。据报道,一位长期从事“泰山陪爬”的小伙,凭借这一小众服务一年收入30多万元。行业头部从业者可实现日入千元,不少年轻人正在加入“陪爬大军”。与此同时,“陪爬大军”与消费者正在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中国旅游消费从服务经济转向情绪经济的转型之路。

小小的“陪爬”凭啥走红?说到底,还是因为这4个字——情绪价值。

数据显示,需要陪爬服务的消费者年龄集中在20岁至40岁之间。随着生活节奏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孤独正成为一种“无声的流行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他们渴望的不再是单纯的物质享受,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在精疲力尽时有人加油鼓劲,在无人分享时有人热情回应,在壮阔风景前有人一起见证……对消费者而言,他们花钱买“陪伴”,买的不仅仅是服务,更是情绪价值。而这正是“陪爬”悄然出圈的关键所在。正如一位“陪爬”消费者所说,这是一种有边界感的社交,旅途中收获的帮助与善意,比风景本身更让人感到治愈和快乐。

“陪爬”服务的兴起,事实上只是陪伴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清晨陪跑到景点陪拍,再到旅行陪游、医院陪诊……近年来,形形色色的陪伴服务持续涌现,不断丰富着陪伴经济的业态。国金证券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预测,2025年,我国陪伴经济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亿元。

不过,繁荣的背后暗藏隐忧。与导游这一职业有相关法律保障不同,目前陪爬行业服务者和消费者的法律责任义务边界模糊。以“陪爬”为例,随着热度持续攀升,诸如“陪爬”者失信爽约、违规收取费用、个人专业素质欠佳等问题逐渐显现。而这仅是问题的冰山一角。入行门槛低、缺乏行业标准、安全与隐私风险突出、低俗擦边等现象时有发生……一路高歌猛进的陪伴经济正面临“成长的烦恼”。

推动行业良性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有的“陪爬”从业者开启正规化团队建设,在避免服务人员收取定金后拉黑客户方面积累了经验;有的团队则引入保险应急方案,如泰山景区拟推出“官方认证陪爬员”。当前,陪伴经济方兴未艾,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等都存在明显滞后。相关部门要尽快明确陪伴服务的定义、范围、性质,以及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权利义务、责任界定等,加快推动各种陪伴服务标准化建设;对于“陪诊”等涉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陪伴服务,还要建立黑名单和强制退出机制。平台方须压实主体责任,对服务提供者进行实名认证、资质审核。从业者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服务意识,消费者也需审慎选择、理性消费。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经济的升温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内心深处对真实陪伴与情感联结的渴望从未改变。但只有在规范中创新发展,陪伴经济才能真正成为照亮人们心头的那盏明灯,行稳致远。(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沈 慧)